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2023年度终期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发布日期:2023-12-11 10:13   来源: 作者: 阅读次数:9752 
字体:
分享:

一、工作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位于四川省北川县曲山镇,于2013年5月建成免费对外开放。2022年4月,被中国科学技术学会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1—2025),包含地震纪念馆、地震科普体验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沙坝地震断层遗址、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遗迹。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常态化开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和普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工作,截止11月底,地震纪念馆累计开放312天,地震科普体验馆累计开放273天,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沙坝断层及唐家山堰塞湖遗迹开放334天。累计接待社会公众112.21万人次,其中主馆接待38.42万人次,科普馆接待2.13万人次,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接待63.18万人次,堰塞湖遗迹接待7.78万人次,沙坝断层遗址接待0.70万人次。利用春节、清明、五一、国庆等节假日积极开展游客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1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1026份,社会公众参观满意度达到97.12%。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将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议程,通过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大中小学生现场教学及举办“小小讲解员”比赛等形式助力“双减”工作。截止11月底,累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27.4万人次,其中通过学校、研学机构及旅游社组织的研学教育团队共计238个批次4.3万人次;累计走进辽宁、陕西、重庆、江西等31所大中小学开展《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普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主题活动;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社科联、市教体局举办《“小童音”传播“大能量”!绵阳市第五届“十佳小小讲解员”》比赛活动,吸引全市近百所学校学生参与,经过激烈的角逐,小学组26人、中学组30人分别获得了“十佳小小讲解员”“优秀小小讲解员”“网络人气奖”等奖项。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是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的重要场所,每年利用“防震减灾日”“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节庆,开展系列科普活动。一是在“防震减灾日”前夕,联合市应急管理局开展“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防震减灾公益讲座,讲座以直播形式开展,累计有4.3万观众观看,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学生;二是在“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节庆前后,大力开展“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普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七进活动,向社会公众、在校学生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应急自救能力。三是在春节、清明、五一、国庆等节假日开展线上直播活动,2023年累计开展线上直播活动11场,近700万人次在线观看,其中,清明节“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山川永纪”清明网络直播活动,线上热度达164.5万人次,3696名观众参与评论,同时在线观众人数达37.3万。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纪念馆现有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等网络媒体宣传平台。官方网站设有新闻中心及防震减灾科普课堂,全年共发布开放信息、教育活动信息及各类资源信息近200余篇,发布科普短视频5个;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设有公众服务、讲解预约、教育活动等版块,全年发布各类科普视频20余个,教育活动信息10余篇;官方抖音主要用于发布防灾减灾科普系列短视频和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直播活动,全年累计发布各类短视频40余,开展线上直播11场。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地震纪念馆有专门的志愿者队伍,包含馆内兼职志愿者、地震亲历者及“小小讲解员”。一是先后3次开展“小小讲解员”志愿讲解培训活动,累计培训“小小讲解员”20余名,“小小讲解员”累计为社会公众提供志愿讲解服务近400小时。二是大力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军营、进乡村、进企业、进网络”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向社会公众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三是建立志愿服务值守制度,组织志愿者在地震纪念馆前广场、老县城地震遗址区各志愿服务点,为社会公众免费提供热水、各类咨询、讲解服务、文明劝导、停车引导、组织游客等志愿服务。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2023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共计筹集科普经费53.3万元,占单位年度工作经费3%,其中主管单位拨付48.3万元,应急管理系统拨付5万元(主要用于科普队伍培养)。设有分管科普工作的副馆长,具体工作由宣传教育科负责,学术研究科、陈列展览科配合,有专门从事地震知识普及的工作人员22人,兼职工作人员51人,志愿者127人,其中“小小讲解员”91人。

二、特色工作

(一)打造科普精品课程。近年来,为丰富防灾减灾科普内容,地震纪念馆自主开发和联合相关院校开发各类科普教育课程20余个,内容涵盖地震科普、防灾减灾、应急自救、心理辅导等各个方面。2023年,与绵阳师范学院开发的《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主题系列课程》被国家文物局、教育部推荐为“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精品项目”;自主开发的研学课程《青春无悔,不负韶华——记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的时代青年》获首批四川省文博研学课程推荐。

(二)建立稳定科普队伍。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科普工作由宣传教育科负责,现有专职工作人员22人,专门从事防灾减灾科普工作;从各内设科室遴选51人辅助开展工作,包括科学研究、科普展览策划及教育活动开展等。同时,注重科普志愿者的培养,2023年累计开展科普志愿者培训2次,组织馆内“小小讲解员”志愿者培训3次。

(三)拓展防灾科普形式。为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地震纪念馆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将防震减灾科普从单一的“摆摊摊”“发资料”拓展为“树品牌”“重网络”“搞临(巡)展”,不断地丰富防灾减灾科普工作形式。一是建立品牌活动。打造“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普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七进”、“地震纪念馆杯”“防震减灾科普研学教育课程”等科普品牌,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办赛事”等方式普及防灾减灾科普科普知识。二是开展网上科普。充分利用馆内优质资源,拍摄防灾减灾科普短视频,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线上直播,2023年,利用新媒体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近百次,网上受众达到近千万人次。三是打造科普临展。地震纪念馆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行专门的梳理,举办“地球探密:地震成因和震害”科普图片展,通过展览普及地震科普知识、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临展举办期间共有5万余名社会公众观展。

三、问题不足

一是科普队伍素质有待提升。地震纪念馆属于行业博物馆,需要大量拥有地震、防灾减灾知识的专业人员,但目前馆内人员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二是合作交流少。科普工作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需要全社会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焕发生机。可是现在馆际之间、馆与其他机构之间合作交流太少。

四、工作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场馆的硬件设施。现有设设施设备老化加速,体验感差,要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场馆的硬件设施,包括地震科普展品、互动设备、影像设备等,以增强科普场馆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二是强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培训。包括科学知识、讲解技巧、互动交流能力等。要定期开展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优化展览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升互动性展陈设计,可以展示地震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介绍地震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方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配以声光电等多种展示手段,增强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丰富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如专家讲座、互动体验、模拟演练等,以增强观众的参与度和教育效果。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2023年12月11日